技术分享
慈禧葬礼全过程?慈禧和光绪的出殡
对慈禧下葬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,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。
慈禧太后当年权倾朝野,连光绪皇帝都是她手中的傀儡。单论权势慈禧太后是清朝末期最强的人,她生前搜集了无数奇珍异宝,每天都要大摆排场,耗费了无数财力。慈禧特别注重保养,即便是到了晚年,其身体健康依旧相当不错,可她毕竟只是血肉之躯,不管再怎么舍不得手中权势,也终究躲不了死亡的宿命。
慈禧太后死亡的时间是1908年,照理说应该尽快下葬,可是她的葬礼却被推迟了一年。这是为何呢?说起来跟光绪皇帝有很大关系。按照清朝的祖制,皇帝和太后不能同时下葬。光绪皇帝生前尽管没有实权,可他却是国家名义上的主人,所以大臣们决定先安排光绪的葬礼。
满朝文武都知道光绪的情况,在进行葬礼的时候,没有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,简单筹备一番便送走了光绪。都说人走茶凉,可慈禧去世后仍有一定威严,清朝的王公贵族们都不敢随便敷衍,他们严格按照慈禧太后生前的要求筹备葬礼,花费了几百万两白银。
要知道,那个时候清朝已经是摇摇欲坠了,整个国家经费短缺。在这种情况下,清朝王公贵族还舍得拿出那么多钱来筹办葬礼,也算是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出了慈禧的权势和影响力。据说慈禧出殡当日发生了不少怪事,送葬的队伍臭气熏天,很多人都痛苦地捂上了口鼻。
此外,还出现了血染棺椁的情况,李莲英反复擦拭,还是有很多血液。这是怎么回事?当时有许多人说,慈禧太后祸国殃民,这种诡异的恶臭,代表她将来遗臭万年。棺椁上的血迹,则象征着清朝即将灭亡的命运。后来,李莲英经过多方查证,给出了一个貌似合理的解释。
负责给慈禧棺椁进行防腐处理的人,因粗心大意用了“毒鼠香”,它产生的气味能吸引老鼠,并且导致其七窍流血而亡。因此棺椁上的血液是老鼠的,臭气也跟老鼠有关。不过,这种说法遭到了许多人的质疑,因为它有些站不住脚
慈禧怎么能掌控清朝几十年?慈禧是怎么掌控几十年朝政的-
提起晚清最后50年的政治格局,绕不过去的四个字乃“垂帘听政”,而垂帘听政这一政体下的核心人物,则是以女子之身掌控大清最高权力数十年之久的慈禧太后。慈禧太后得以控制清朝权柄,事实上是一系列偶然因素作用的结果。
首先,慈禧的丈夫咸丰皇帝英年早逝是个意外,国家没有成年的君主,导致了朝廷核心权威的缺位。其次,慈禧当上太后也是意外,咸丰生前慈禧只是贵妃而非皇后,但他却为咸丰生下了唯一的儿子载淳,才得以凭借皇帝生母的身份当上太后。再次,清朝历来没有垂帘听政的祖制,只因咸丰顾忌弟弟恭亲王,将其排挤出权力圈子,导致恭亲王有了与两宫太后合谋篡夺权位的动机。最后,后来同治皇帝与慈安太后的离奇死亡,导致无人与慈禧制衡,最终将她推上了最高统治者的宝座。
在一个强调男尊女卑,讲究三纲五常的古代封建社会中,像慈禧这样可以统治一个国家数十年而始终屹立不倒的例子,是非常罕见的。抛开历史功过的评价来说,应该只有汉代吕雉和唐代的武则天,以及慈禧三个女子在政治上达到过如此的高度。
既然慈禧是个这么厉害的政治家,那么当时她的手下是如何评价她的呢?其中,晚清名臣曾国藩对慈禧太后有个非常有意思的评语,他说:“两宫才地平常,见面无一要语。”
很多人以为,曾国藩对两宫太后的这句评语是在日记里写的,其实不然。这句话,是曾国藩写给好友的信中提到的,不过曾国藩在日记中,倒是详细记录下了自己与两宫太后那次“见面”的情形。
从咸丰初年开始,曾国藩因奔丧回到湖南老家,被咸丰皇帝下令就地兴办团练,以对抗太平天国。曾国藩怎么都没想到,命运的转折如此突然,自己一个京官文职人员,突然就成了领兵打仗的大帅,一手带出的湘军还成为了对抗太平天国,挽救清廷于危亡之间的主力军。曾国藩一别京城近二十年,等到再次被召见入京,已经是同治七年的年底了。
在觐见之前,曾国藩对两位太后是抱有敬畏和感恩的态度的。因为在同治初年时,两位太后作为深宫女子,竟能一举扳倒以肃顺为首的顾命大臣势力,实现垂帘听政,爆发出了巨大的政治能量,让人刮目相看。而在打倒肃顺集团后,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受肃顺提拔的曾国藩,却没有受到牵连和打击,反而更受重用,也让曾国藩佩服两位太后的胸襟。然而,在真正见面之后,曾国藩内心里却对两位太后的表现有些失望。
在平定太平天国以后,曾国藩的主要任务,转为了到北方参与对捻军的平叛,以及落实朝廷的裁撤湘军计划上面,这也是曾国藩此番入京,向太后和皇帝汇报工作的主要内容。可以想到,曾国藩入京前,必定对这次汇报做了非常精心的准备,应对太后和皇上的问题。然而后来对话的内容,有点出乎曾国藩的意料,不像是君王问政,更像是妇人之间的拉家常。
曾国藩在日记中记载,觐见当日,自己与太后之间作了如下对答:
太后问:“汝在江南事都办完了?”曾国藩答:“办完了。”太后问:“勇都撤完了?”曾国藩答:“都撤完了。”太后问:“遣撤几多勇?”曾国藩答:“撤的二万人,留的尚有三万。”太后问:“何处人多?”曾国藩答:“安徽人多,湖南人也有些,不过数千。安徽人极多。”太后问:“撤得安静?”曾国藩答:“安静。”……
接下来,太后继续问曾国藩一路行程是否顺利,家里兄弟几人,然后随便寒暄了两句,便匆匆结束了此次会面。曾国藩之前准备的讲稿,因为太后没有问,所以也一直没有机会说。
事实上,在第一次觐见之后的第二天和第三天,曾国藩还受到了两次太后的召见,然而问话始终都是与大局无关的琐碎之事,所以曾国藩才得出了两宫才地平常的结论。在当时,由于慈安太后对政务不感兴趣,而且口才也不好,许多实际的工作都交让慈禧太后办理。在与曾国藩的会面中,实际问话的应该是慈禧太后,也就是说,曾国藩其实是认为慈禧太后的才能很一般。
不过,既然曾国藩说慈禧能力不行,为何后来慈禧还统治了清朝那么久,难道是曾国藩对她看走了眼?其实,曾国藩在这里说慈禧能力不足,指的是治国理政的能力,但对慈禧搞政治斗争的能力,曾国藩是从来都不敢小觑的。包括后来曾国藩就任直隶总督,都不敢有一刻不保持低调,以免成为慈禧的政治打击对象。
也正如曾国藩所言,慈禧虽然搞权谋很有一套,但在治国理政方面实在不在行。此前清廷做出的一系列成绩,都是在恭亲王的主持下实现的,后来恭亲王遭到打压排挤,慈禧一人独揽大权后,便极大地加速了清朝衰落的进程了。